人體全身布滿了形形色色的毛囊,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頭秀髮。不少人到了二三十歲時,髮量就開始減少,逐漸地在前額兩側和頭頂部位變得稀疏,讓外觀的年齡看起來多了好幾歲。
型態落髮又稱作雄性禿,主要是因為頭髮特定部位的毛囊,特別容易受到雄性素的影響,產生毛囊提早萎縮、頭髮變細變稀疏的現象。雄性禿的問題早在數千年前就已存在,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就有嚴重的雄性禿的問題,還因此在自己的頭皮上實驗了鴿糞、辣根等外用塗抹的療法,不過顯然是無效的。
人體全身布滿了形形色色的毛囊,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頭秀髮。不少人到了二三十歲時,髮量就開始減少,逐漸地在前額兩側和頭頂部位變得稀疏,讓外觀的年齡看起來多了好幾歲。
型態落髮又稱作雄性禿,主要是因為頭髮特定部位的毛囊,特別容易受到雄性素的影響,產生毛囊提早萎縮、頭髮變細變稀疏的現象。雄性禿的問題早在數千年前就已存在,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就有嚴重的雄性禿的問題,還因此在自己的頭皮上實驗了鴿糞、辣根等外用塗抹的療法,不過顯然是無效的。
不少人有這樣的痛苦經驗:在某一天突然開始覺得某一處的神經肌肉抽痛或痠痛,好像曾經有扭傷或是撞到的印象,可是又記得不是很清楚。原本以為是肌肉痠痛或是神經痛,吃了止痛藥或是貼藥布卻只有部份改善。在幾天後,突然在疼痛部位的皮膚上,長出了一群一群的水泡。這時就醫才知道是帶狀疱疹。
帶狀疱疹的是水痘的潛伏再發。在感染水痘痊癒之後,水痘病毒轉而潛藏在人體的神經節之中,伺機而動。一段時間後,因為熬夜、生活忙碌、壓力大、身體狀況變差,免疫力低下,對抗水痘病毒的抗體下降,水痘病毒就會由神經節開始複製,先產生神經疼痛的症狀,數天後沿著神經末端長到皮膚上,成為帶狀疱疹的水泡。由於帶狀疱疹的發作是由其中一條神經出來的,所以在皮膚的紅疹水泡上呈現特殊的「神經皮節」分布,此常常呈現帶狀像蛇一樣,俗稱「皮蛇」。下圖是人體頸部以下神經皮節區域圖;臉部則有較特殊的三叉神經分部。
青春痘的學名是「痤瘡」,因為大多出現於青春期,所以又名青春痘。臨床上發現,青春痘可以從國小學生就開始,一直到三十多歲仍是好發年齡。另外還有些比較特別年齡才會發生的痤瘡,例如新生兒、成年人或老年人的青春痘等等,成因較特別,在此暫不討論。因為青春痘好發的年齡常在社交活躍的時期,大量的青春痘常會造成社交及心理上的困擾,甚至嚴重發炎而影響日常生活。因此,如何早期治療青春痘,避免留下更難處理的痘疤,是相當重要的。
在治療青春痘前,要先了解青春痘的成因。我們常說:「沒有粉刺就沒有痘痘。」粉刺是青春痘的前身,甚至在青春痘的分類上,粉刺是被歸類為非發炎性的青春痘。粉刺的形成是來自人體的皮脂腺。皮脂腺負責分泌油脂,維持油水平衡的保濕功能,當位在毛囊旁的皮脂腺因為油脂分泌過度,或毛囊開口處異常角質化造成毛孔阻塞,就可能形成粉刺。其他影響粉刺形成的因素還有:遺傳、荷爾蒙、飲食(註)、過度摩擦、使用致粉刺的保養品等等。在人體毛囊裡,在臉部的皮脂腺密度最高,也因此最容易在臉部生成青春痘。因此,在臉部保養時,特別要注意的是減少粉刺形成:使用適當的臉部清潔品,如洗面乳、洗面皂等等,以雙手搓揉起泡後,再輕輕抹均在臉上並避色過度搓揉,之後用適溫的水洗淨,再輕輕擦乾,塗上適合的乳液,可以達到有效的清潔和保濕。在臉部乳液的選擇,儘量選擇低致粉刺性的乳液。因為每個人的膚質不同,乳液要選擇使用後臉部不緊繃也不油膩,也不會產生大量粉刺,就是合適的乳液。
親愛的朋友們:
前陣子參加了一個青春痘的研討會,會中幾位皮膚科前輩們討論「一天要洗幾次臉」的問題,還蠻有趣的。最常聽到的洗臉次數是一天兩次,也就是早上起床一次, 晚上洗澡或睡前一次。但是不知道是否有科學研究根據?與會的醫師們大致同意,「洗臉幾次最恰當」的問題,因為每個人的變數太多,研究所需的樣本數太大,很難做這樣子的研究。那麼,研討會現場的醫師是否有共識呢?
最近在門診常被問到洗臉的問題。其實皮膚科醫師的看法所見略同,只要用接近臉部溫度的溫水,配合成份單純、適合的臉部清潔劑即可!洗臉過後,再加上適當地保濕和防曬,就完成每天必做的肌膚保養囉。過度的清潔或刺激,反而會讓角質層增生,導致毛孔被角質阻塞。